绪论(一):钱学森之问1(C)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渠道。A、私学B、官学C、以上都对D、家学2“古之学者为己”中的“为己”,是指学问向内求,为的是提升自我人格。(正确)3“钱学森之问”指的是2015年钱学森向温家宝总理提问“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?”(错误)。绪论(二):孔子其人1“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”这句话出自(A)。A、《论语为政》B、《论语学而》C、《论语述而》D、《论语雍也》2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、中华文化的奠基者是孔子。(正确)3“而立”在“三十而立”中,指的是立学、立人。(正确)绪论(三):孔子“自传”1士希贤,贤希圣,圣希什么?(D)A、王B、人C、道D、天2“希”在“士希贤”中的是指希望。(错误)绪论(四):孔子周游列国及《论语》的诞生1(B)将孔子尊为“至圣”。A、利玛窦B、司马迁C、程颐D、黑格尔2孔子的著述之一是《论语》。(错误)学而篇(一):孔子的学习观1孟子认为人生有三乐,其中不包括的是(C)。A、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B、父母俱在,兄弟无故C、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D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2(C)是“有朋自远方来”中的“朋”的解释。A、朋友B、朋党C、同门D、学生3儒学要处理的关系包括(ABD)。A、群己关系B、人我关系C、内外关系D、物我关系4知行合一是“学而时习之”中的“学”和“习”的含义。(正确)5今人的“学”指的是求知,古人之“学”不仅包括了求知,也包括求道、做人。(正确)学而篇(二):君子之道1孔子认为接近仁德的是(C)的人。A、木讷B、坚毅C、以上都对D、其言也讱2“人不知而不愠”达到的是下面哪种境界?(D)A、而立B、不惑C、知天命D、耳顺3“吾日三省吾身”中的“三省”包括(ABD)A、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B、为人谋而不忠乎?C、过而能改乎?D、传不习乎?4“其为人也孝弟”中的“弟”的意思是兄弟(错误)5在有子看来,行仁的根本是孝悌。(正确)学而篇(三):治国之道1有多少兵力的大国可以称的上是千乘之国?(A)A、十万B、一万C、百万D、千万2孔门四科包括(ABD)。A、言语B、德行C、骑射D、政事3恕道指的是宽恕道德。(错误)学而篇(四):厚德载道1关于“追远”的“追”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ABD)。A、追勉B、追念C、追问D、追怀2“敬天法祖,慎终追远”虽是封建迷信,但也属于中国传统文化。(正确)3慎终追远指的是事死不如事生,不要重视丧葬与祭祀。(错误)学而篇(五):子禽问子贡1 ( B)是孔子的“五德”。A、仁义礼智信 B、温良恭俭让 C、德智体美劳 D、忠孝勇恭廉 2“三年无改于父之道”的含义是(B)。A、合乎道而不必改B、因哀而不忍改C、因义而不能改D、因孝而不该父之志3“先王之道”中的先王包括(ABD)。A、舜B、尧C、帝辛D、禹4中华文化是“和文化”。(正确)学而篇(六):孔子的教育观1(D)是孔子对子贡“富而无骄”的回答其实是一个更高的要求。A、敏而好学B、克己复礼C、贫而自足D、富而好礼2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是雕刻木头的一整套工具和流程。(错误)3“居无求安”的“安”不是指的安全。(正确)为政篇(一):德治与诗教1子曰:“三十而立,四十而(A)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”。A、不惑B、不逾矩C、不自知D、从心所欲2德治是一个自下而上的问题。(错误)3德治指的是让统治者有道德。(正确)4 “譬如北辰”中的“北辰”指的是北极星。(正确)为政篇(二):孔子的孝道观之孟懿子问孝1(C)就是孔子所言的孝道。A、不违孝B、不违义C、不违礼D、不违仁2孟懿子问孝,孔子回答道:(A)。A、无违B、无为C、慎重追远D、事死如事生3樊迟曾向孔子“学稼”,“稼”指的是种庄稼。(正确)为政篇(三):孔子的孝道观之孟武伯、子游问孝1孔子对孟懿子与孟武伯、子游同问孝而有不同回答,表明了孔子(B)的教育观。A、善于变通B、因材施教C、启发式D、博爱2孟武伯问孝,孔子回答道:(D)。A、无为B、无违C、慎重追远D、父母,唯其疾之忧3(D)问孝,孔子答曰:“今之孝者,谓之能养”。A、孟武伯B、孟懿子C、子贡D、子游为政篇(四):孔子的孝道观之子夏问孝1孔子对子夏问孝的回答是(C)。A、无违B、能养C、色难D、无为2上孝养志,其次是(A),其次养体。A、养色B、养乐C、养寿D、养年3孔子对谁的第一印象是“不违如愚”?(D)A、曾子B、子贡C、子禽D、颜回4视其所以,观其所由,察其所安是孔子所言的“知人之学”。(正确)5“色养”,指的是和颜悦色的奉养父母。(正确)为政篇(五):孔子眼中的君子形象1正确解释“君子不器”中“器”的解释的是(C)。A、形而下者谓之器,器者各适其用互相通达B、形而上者谓之器,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C、形而下者谓之器,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D、形而上者器,器不能行用,故不相通2下列正确解释“温故而知新”中的“温”的是(ABD)。A、寻绎B、燂温C、热D、厚3“讷言敏行”一词是出于《孟子》。(错误)4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”,讲的是群己关系。(正确)为政篇(六):为己之学1“攻”在“攻乎异端,斯害也已”中指的是(C)。A、反抗B、压迫C、追求D、攻击2孔子对(C)说的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。A、子游B、子禽C、子路D、曾子3孔子用“择其善者而从之”教诲弟子与人相处不能盲从。(正确)为政篇(七):为官之道1孔子对“子张学干禄”的回答是(D)。A、周而不比B、君子不器C、勤学好问D、谨言慎行2孟子区分了天爵和人爵,人爵指的是上天赋予的美德。(错误)3“举直错诸枉”中的“错”为通假字,通“挫”。(错误)4“子张学干禄”,“干禄”一词不是指的为官之道。(错误)为政篇(八):儒家学说1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之勇的是(C)。A、士可杀不可辱 B、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 C、君子不器 D、匹夫不可夺志也 2一世是指几年?(D)A、二十年B、十年C、五十年D、三十年3三纲五常中的“五常”包括(ABD)。A、礼B、仁、义C、忠、勇D、智、信4孔子最推崇的是“周礼”。(正确)5“孝乎惟孝,友于兄弟,施于有政”这句话包含了孔子以孝治天下的思想。(正确)八佾里仁篇(一):孔子论“礼之本”1按周礼的规定,士用(B)佾。A、四B、二C、八D、六2礼之本在孔子看来是(D)。A、和B、乐C、俭D、仁3“八佾舞于庭”中的“八佾”指的是几人?(A)A、六十四B、三十二C、四十D、八十一4“八佾舞于庭”事件指的是平民僭越行官宦之礼。(错误)5“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”是董仲舒对“八佾舞于庭”之事的看法。(错误)八佾里仁篇(二):孔子论君子之道1下列对“君子无所争”的理解错误的是(C)。A、夫唯不争,则天下莫能与之争B、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C、古之学者为己,君子反躬自省,不违礼D、古之学者为人,君子退而不争2子谓冉有曰“女弗能救与”,(C)是“救”的意思。A、诊治B、拯救C、阻止D、协助3“亡”在“夷狄之有君,不如诸夏之亡也”中是通假字,通忙。(错误)4孔子感叹“呜呼!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”是指林放懂得礼之本,泰山之神也懂得,所以不会接受季氏僭越的祭祀。(正确)八佾里仁篇(三):仁、礼之关系1“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为绚兮”,出自(A)。A、《诗经卫风》B、《诗经秦风》C、《诗经邶风》D、《诗经豳风》2“绘事后素”,孔子说的这句话的内涵是(A)。A、礼后于仁B、礼先于仁C、礼后于人D、礼先于人3孔门四科中,子夏通的哪一科?(C)A、言语B、德行C、文学D、政事4“献”在“文献不足故”中通“贤”。( 正确)5《论语》中提到了禘,禘指的是一种祭祀。(正确)八佾里仁篇(四):孔子论祭礼(上)1(C)是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。A、崇拜B、祭祀C、敬而远之D、信奉2子曰:“(D),祭神如神在”。A、祭祀B、祭在C、祀如在D、祭如在3“示”在“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,其如示诸斯乎!指其掌”中是通假字,通视。(正确)4淫祀指的是合礼制的祭祀。(错误)八佾里仁篇(五):孔子论祭礼(下)1“郁郁”在“郁郁乎文哉”中指的是(D)。A、郁郁葱葱的样子B、忧愁的样子C、草木凋零的样子D、丰富多彩的样子2(C)就是指的鄹人之子。A、孟子B、老子C、孔子D、庄子3“科”在“力不同科”中指的是学科。(错误)4“小六艺之说”指的是“风、赋、比、兴、雅、颂”。(错误)



登录
订单
帮助
主页